众所周知,PyTorch需要Cuda支持,而Cuda需要N卡。这便彻底击碎用MBP跑PyTorch幻想。恰好我手头有一张N卡,只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而一直处于闲置状态。装套机器把它用上,本地测试一些规模较小的模型,也是极好的。
于是,便有了今天的装机。

今天的万恶之源——影驰GTX970 4G 黑将。此卡购于2016年,为我初中毕业,进入高中前的那个暑假为主力机升级显卡使用。可惜在升级显卡时一些操作失误破坏了机器主板的稳定性(其实就是大力出奇迹了),正常(凑活)使用一个暑假后,由于我上高中后,这台机器常年不开机,主板受潮严重,寿终正寝。于是上面的配件就被拆下来为其他机器所用。
高二暑假NOI退役后本想装一台小机箱带到学校,由于某些奇奇怪怪的原因(显卡挡电源)装机失败。(是否觉得这张卡似曾相识?没错,就是上期的那张显卡!)于是这张显卡就一直在原包装内闲置,直到今天。
是时候让Cuda再度唤醒这颗沉睡已久的GPU啦!
这次装机我选用的是X58平台。为什么选X58?因为预算有限(其实预算够装R5或i3的,但我要省下预算上Steam买gal),6代以前的115x平台玩起来没意思,AM3平台不想装(推土机、肥龙的性能都不够看),2011-0平台玩过一台,再玩起码也得要双路(风扇起飞警告)或2011-3(U还是有点贵)吧。皓龙?推土机架构的辣鸡要它何用?于是我便选择了一代经典——X58平台。(直接承认你是HEDT狂魔不就好了)

全家福,主要配置为:
科脑X58
L5640 + Hynix DDD3 4G 1066 x2(昨天测试的时候已安装进主板)
影驰GTX970 4G 黑将
三星830 64G,朗科120G,西部数据500G企业级黑盘
联想thinkCentre拆机机箱(战损成色),AVC 4热管散热,古董DVD刻录机
关于这三块硬盘,三星830是2012年第一次装机的先代遗民,朗科120G SSD是考虑到64G装双系统绝对不够用,特地买来装Linux的。
西数500G黑盘购于2018年,当时用在学校机房的NAS上。明显是「锻炼过」的服务器拆机盘,不过性能不错,噪音也很小,也就这样用了。在这次装机前一直装在硬盘盒里挂在下载机上下番,电机温度常见70度+,居然还能幸存下来,也是非常不容易了。这次把它挂到这台机器上,是因为我担心SSD可能装不下数据集......
(如果真的装不下的话,买不起硬盘的我只好删番了......呜~不开心~)
这台DVD刻录机是从2009年的一台Dell品牌机上拆下来的,因为联想的箱子有一个光驱位且没有替换挡板,所以只好装个光驱进去占位......说不定还能用来抓CD什么的。
为什么会选联想拆机机箱呢?因为这款thinkCentre机箱设计真的不错,提手+上置电源键很方便。此外这款机箱左右侧面没有散热孔,方便摆放。
关于这些锻炼过的硬件:

主板,卖家图上的7项供电缩成了6项。在线询问说是工厂改版。算了,作为一个不超频、不高温、不高负载使用(起码CPU负载不高)的机器,6项供电也够用了。毕竟L5640只有60w的TDP。
U3S3(usb3.0, sata3.0)都没有,不过其实问题不大。sata3.0带来的响应速度提升在远程使用时几乎无感;在千兆局域网部署有NAS的工况下,usb3.0其实不算是刚需。毕竟NAS那么方便,谁会选择U盘呢?
关于我为什么再次选择寨板?首先,X58一线品牌全新板真的非常难找,TB上所谓的库存板,多是打孔板、水洗板什么的。我认为的稳定性列表为:一线全新>寨板全新>=玩家自用一线二手>玩家自用寨板二手>=专业卖家一线二手>>打孔、飞线、水洗、各种来路不明的主板。
寨板只有芯片组是回收的,其余都是全新,起码能保证出场的时候是质量过关,无暗病的。不像有些二手卖家,明显点不亮的主板都敢发。看在支持ECC内存的份上,这块主板使用的大概是服务器上的Intel 5500芯片组。
另外说实话,这块板用料似乎还可以。

看这歪歪扭扭的供电。

巨大的南北桥散热片。
Intel X58是Intel史上最后一款南北桥架构主板。为了纪念这一主板的革命性意义,并方便玩家超频,Intel特意使用了先进的130nm工艺。(X48为90nm,4,5,6,7代其余主板均为65nm)因此导致了X58发热量巨大。
看这宏伟的散热片!我们伟大的X58芯片组,就应该像太阳一样,在机箱内发光发热!(不行,编不下去了)

200不到的主板甚至有音频区隔离,还专门换上了电解电容。问题在于真的有人用这块主板听音乐吗?

AVC的散热器,里面的风扇据称是AVC的黑科技液压轴承。实测低转速下运行噪音真的非常小。

上扣具,挤硅脂~
卡扣式散热器的主板扣具真的难装,拆的时候更是地狱难度。(必须用到钳子,甚至可能需要锤子)
硅脂随便挤一点就好,反正散热器会把它压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硅脂的导热效率远低于金属,其作用仅在于填补缝隙。总而言之,硅脂挤多了不如不涂。

安装散热器。由于北桥散热挡住了正向扣具所以只能斜装,好处在于这样的话气流能照顾到北桥散热。
AVC的卡扣还是比较好装的,不像某400日常滴血认主。
开始装机箱啦~

先装光驱,总感觉一会光驱会装不进去。

国际惯例的电源。

上主板,这种厚实的品牌机箱对位真的好装。不像某些纸糊机箱,需要手推着主板才能对上孔位。

测试一下,诊断卡还是能跑到00的。

装显卡继续测,00无差,这波大概没有翻车。

装硬盘、接线。这机箱只有一个3.5硬盘位,所以SSD只好全部挤在了光驱位。(SSD这种用线都能固定的东西不是随便装两个螺丝都好的吗?)
无视辣鸡走线。机箱没法背线我也很绝望啊~

开机!震惊!SSD里的Win7居然还能引导。
这种时候不是应该蓝屏的吗?我可是主板CPU内存显卡都换了一遍啊......
不过这样也好,免得重装系统了。

配置图。24倍象棋性能还能接受吧。别忘了3570k默频也只有20倍出头。
X58平台并不是传说中那种火炉。风扇1400转,CPU主板常年40度。
(毕竟这板子是65nm制程工艺的Intel 5500芯片组,不是真正的130nm X58)

Linux系统我选择了Ubuntu 20.04。毕竟Ubuntu上的Cuda可能是最容易配置的。有一说一20.04的这套新UI真的好看。
(此处省略PyTorch+Cuda环境配置的1w个坑)

环境照。机箱完美塞进了MBP支架到墙面的缝隙中。(别问我为什么进Win7拍照,还不是因为Win7桌面好看)
好的,本文完结~
Update 2020.05.09:
加装SSD固定支架和usb3.0拓展卡(emmm......真香)

这种5.25转2。5支架足够薄,一正一反恰好可以把两个支架装进一个5.25寸光驱位里。

转接卡采用NEC芯片,大4Pin供电。同价位能买到转出2接口+内置3.0的,但我还是选择了这款。因为半高卡对显卡风扇的阻挡更小一点。
(事实证明这张卡只挡住了显卡风扇的不到1/4)
安装过程不再赘述,对我而言不值一提。

最后晒一下博主的硬盘(其中WD 2T绿盘由于起转过慢卡POST已退),没错,全是小容量的......
博主没钱给老婆们安家了,如果谁手里有银子的话不妨赞助点~

(bushi)
评论~ 4 条评论
前排前排
贾卜贾卜
@Doveqise
宁这算是
垃圾评论吗?我有台qm57的本子也是这个nec的u3.0芯片,外接固态硬盘考电影速度还行,然而并没有突破过300m,也有可能是我那块跑了7,8年的上古i家320固态的锅。。。(逃